24小时服务热线

18928448884 / 0755-2592 9959

笃行致远——经纬在生命科学工具的投研实践 【经纬低调出品】 笃行致远——经纬在生命科学工具的投研实践 【经纬低调出品】 笃行致远——经纬在生命科学工具的投研实践 【经纬低调出品】

江南体育配件


    笃行致远——经纬在生命科学工具的投研实践 【经纬低调出品】

    时间: 2023-08-23 12:49:48 |   作者: 江南体育配件

  • 机型介绍



  近日,在动脉网VB100第七届未来医疗100强大会活动期间,经纬创投与动脉网联合主办了一场关于生命科学工具的论坛。经纬邀请到了该领域头部企业Cytiva大中华区市场部负责人刘肖、镁伽科技联合发起人兼高级副总裁张琰、依科赛生物研发副总裁韩向宗、赛桥生物创始人CEO商院芳等经纬生态优秀企业创始人与行业专家共同参与。

  会上,经纬创投董事总经理孙凌皓发表了“笃行致远——生命科学工具投研实践”主题演讲。他先就生命科学工具的基本情况做了简单介绍,又结合海外市场与全球巨头公司发展状况对中国的生命科学工具领域进行了市场分析与展望,并回顾了经纬过去四年系统性研究生命科学工具行业的历程和投资逻辑。

  在生命科学工具领域,经纬陆续投资了镁伽科技、金仪盛世、星童医疗、麦克林、依科赛生物、英赛斯、赛桥生物、沃时科技、艾里奥斯、欧利生物、左旋星等公司。

  在孙凌皓看来,过去几年,生命科学工具行业在疫情催化下快速地发展。尽管当前创新药行业处于平缓发展的低潮期,但对比海外市场,以及站在更长的历史纬度、时间纬度来看,中国整个新药产业进程,无论是生物药、新型小分子药物或其他药物形式,已确定进入到第二次浪潮的前夕。而医药/诊断行业与生命科学工具行业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上游促进下游的发展,同时下游再反哺上游,如同 DNA结构一样,是双螺旋式的发展的新趋势。基于上述因素,再结合全球巨头表现,中国生命科学工具市场方兴未艾。以下,Enjoy:

  在过去四五年里,我们团队围绕生命科学工具这一投资主题做了很多研究,今天我非常荣幸有机会在此与大家伙儿一起来分享我们做的一些研究和投资思考。

  大家或许可以感知到,当下无论是外部资本环境还是创业环境,都面临相当的挑战。而我们今天论坛的主题“笃行致远”,就希望在这一段时间点,可以与行业专家及创业企业一起共同看些更长期的事情。

  这一行业主要是随着生物医药及医学诊断行业的发展而起来的。当多种药物形式和诊断产品逐步产业化,在这些研发及生产的基本工艺阶段所涉及到的核心装备、耗材、试剂和相关的各种服务等,我们统称为生命科学工具,这里既存在不少卡脖子技术,也是一个典型的交叉领域。

  如果把时间倒回到四五年前,那时基本上没有投资机构会把这样的领域当成单独的细分行业来看。而到了今天,生命科学工具在国内作为重要的细分投资主题慢慢的变成了行业共识。

  这个变化的背后,疫情所带来的连锁反应是催化剂。过去三年,新冠疫情导致全球生命科学供应链都面临着较为紧张的状态,大量产能优先供应于新冠疫苗和核酸/抗原检测。上游供应出现系统性缺货或涨价情况,部分货期甚至超过1年,这客观上为一批国内上游产业链企业获得了头部客户的试用机会,能够迅速打磨产品,同时从政府和监督管理的机构角度也意识到卡脖子技术在生物医药生产及研发的重要性,积极扶持本土企业未来的发展,为这一领域的国产化提供了优良的外部环境。

  从投资机构的角度,如果我们只看生物制药的上游产业链,即生物生产的基本工艺的解决方案领域,整体市场规模大概从100亿元人民币快速提升到200多亿元。一些核心单品及相关市场规模超过20亿元,这使得很多投资机构开始关注其中的部分细致划分领域。这样的领域开始迎来了系统性的投资机会。

  虽然有疫情催化的因素在,但这样的领域的发展历史却不止于这三年。我们在和很多公司聊的时候发现,其实很多公司都已经成立了七八年,部分深耕于此十余年。创始人的专注聚焦以及耐心,迎来了厚积薄发的时代机遇。

  再简单说一说生命科学工具行业的下游,今天我们主要聊生物医药研发。中国整个新药产业进程,无论是生物药研发、新型小分子药物或其他药物形式,已确定进入到第二次浪潮的前夕。

  回顾过去十年中国创新药的发展,以2015年的“722事件”为代表,中国创新药在2016年前后进入一段加快速度进行发展期,中间涌现了一批优秀的抗体研发企业及小分子公司,同时,在行业迅猛增长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些同质化的竞争和泡沫。从2020年下半年到现在,整个行业进入了平缓发展的低潮期。

  即便如此,对比看海外的市场,我们仍旧是对中国的药物市场保持着相当的信心,我们也相信,中国药物市场长期向上的逻辑不会改变。

  我们的团队也对邻国的情况做了一些比较研究,发现日本的某些情况和中国有着高度相似性,尤其是在人口结构和支付体系方面。

  在医疗领域做投资,支付体系是很重要的研究内容。这方面中日大概30年的时间差——上世纪80年代,日本的老龄化使得医保控费势在必行,大约从1988年开始执行医保集采;而中国2019年开始组织的国内医保集采以及国谈的落地,才给予了中国医药市场和支付体系一个转换的过程。

  日本当时开始集采后,大约从1988年到1995年最近一段时间,都处于一个比较低潮的时期。

  之后随着一批国际化企业真正开始走出日本,实现全球化,整个日本医药股价指数和市场市值才发生了巨大的提升。

  以武田制药为代表,最早从胃肠道领域开始,后来逐渐向肿瘤、罕见病开始发力,到现在达到300亿美金的出售的收益、500亿美金的市值,按营收计算能在全球排到前十。包括在ADC领域做出DS-8201这一被誉为神药的第一三共,也是日本药企的优质代表。

  所以站在更长的历史纬度、时间纬度来看,我们对于中国创新药企的未来发展非常有信心。

  另外,关注全球的药物形式,从最早的生物制药、血液制品开始到单抗、一系列ADC,到双抗,再到核酸药物,药物形式在过去几年中快速迭代。

  从转化的角度,我们也看到医药行业的整体发展在加速,每种新药形式都产生了非常多的创业机会。尤其在过去几年,我们在创新药方面也做了很多投资,能够感受到中国和欧洲的差距越来越小。我们也投了一些具有差异化竞争优势的、全球化的细胞和基因治疗的公司,CMC能力慢慢的变重要。

  再说回到生命科学工具行业的上游。一方面,我们正真看到很成熟的生产的基本工艺带来上游产业链的商业机会,同时,我们也看到在研发阶段,一些比较新的生命科学工具企业市场规模虽然不大,但会陪伴行业逐渐发展。这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上游促进下游的发展,同时下游再反哺上游,我们始终相信这和DNA结构一样,是双螺旋式的发展趋势。

  从全球看前十的领先公司,根据不完全统计,包括赛默飞世尔、丹纳赫等等,加起来有6000亿美元的市值。而在中国,这个行业无论是资本化还是产业角度,一切才起步。蓝晓科技,加上纳微科技、东富龙这些,加起来不过200亿美元的市值。市值角度看,中国市场目前还处于发展初期,大概是全球领先公司的三十分之一。如果比较中美这一领域前十大公司的出售的收益,差距会更为明显。

  中国生物工艺解决方案市场在过去五年中迅速增加。生物医药的上游产业链,如细胞培养基、血清、一次性工艺(包括反应器和耗材等),以及下游的过滤、层析、自动化这些领域其实都有着快速的发展。例如,过滤器市场已接近10亿美元,层析市场已超过15亿美元。同时,诊断行业上游随着新冠检测需求的爆发,整体也达到了上百亿人民币的市场规模。

  整个生命科学产业链,自动化智能化升级也是很重要的主题,我们也在医疗行业的自动化升级方面做了比较多研究。这一领域2022年的市场规模大概为40亿元。

  我们作为投资机构看长期资金市场,如果把生命科学工具分成不同的产品形态,从装备、耗材,到试剂,哪怕在过去1年处于下行周期,依然能维持比较好的估值体系。

  在我们看来,全球市场很多成熟领域格局已定,但在中国的应用市场还存在着很多发展机会。尤其在医疗和制造业、精密仪器、自动化等的交叉领域,勇于探索商业模式的公司仍然有机会做到领先品牌。

  当三四年前,我们团队认真做这样的领域的投资与研究时,挑战也很大。因为这本身就是一个比较交叉的学科,如果想在这样的领域有所建树,要求投资人既要对产品和市场有充分理解,又要对商业模式的本质有深度思考,要求非常高,我们也是边摸索、边前进。

  我们三年多前内部做的一张图,实际上的意思就是从投资机构的角度来思考,列了一个格外的简单的表,涉及生物工艺的解决方案包括不同细致划分领域的产品和服务,每个市场对应有着一定的市场规模,我们看这些不相同的领域的投资优先级。

  到现在为止,我们大家可以比较欣慰地说,我们几乎在当时列的细致划分领域都找到了我们认可的团队并完成投资,既包括一次性生物工艺,像血清、培养基、过滤膜,也包括层析相关等等。当然,也有一些我们的投资超出了这张表格的认知。

  总结来看,我们的总体思路是在这样的领域深耕,除了不断支持这样的领域的勇于探索商业模式的公司,也跟行业主要参与方建立合作与沟通机制,希望建立起一套相对完善的生命科学工具生态体系,作为财务投资人为行业赋能。

  需要强调的是,中国生命科学上游产业链的整体发展,不仅让本土企业受益良多,也让跨国企业在中国这样的大市场享受红利,一同推动了生命科学工具的发展,共同赋能生物医药和诊断行业的技术进步和临床可及性,这是我们做该领域投资时很重要的底层原则。

  如果问过去两年我们究竟投了什么?我们投的还是围绕新兴疗法投资上游产业链。我们观察到,近年来涌现的一些企业,产品哪怕放在全世界内都能排名前列。除了中国市场,这一些企业也在发力海外市场。下图列出了我们部分的被投企业,我们很荣幸与这些团队合作,并长期陪伴成为各自领域的领导品牌。

  疫情期间我们也和很多公司做了密集的交流,感受到外部环境整体还是处在缓慢复苏的阶段。因此,站在现在的时间点,我们看好有望在后疫情时代能够长期引导行业的公司,主要会关注以下四点核心能力:

  第一,我们很看重企业在并购整合和对外合作的系统性思考;第二,我们很关注这些本土企业的出海能力,最近经纬投后的团队也在帮助部分被投企业做出海的服务;第三是技术底层平台与延展能力;最后,我们在投所有的细致划分领域时,都关注公司的战略清晰度以及战术执行力是否足够出色。

  以上就是经纬在生命科学工具投资和研究实践的简单分享,很期待跟在座各位行业专家及创业企业继续交流和合作。最后我想说,无论是对于创业还是投资而言,市场的信心都太过重要,悲观者正确、但乐观者前行。借用英国作家狄更斯在《双城记》的一句话,我们始终相信,在这一段时间点,生命科学工具领域一定处在希望之春,而非失望之冬。